现在的西宁南北山,让人联想到远在河北省的塞罕坝。西宁南北山同样是一曲牢记使命的赞歌,一部艰苦创业的史诗,一个绿色发展的传奇。
武晓东:再苦再难也要把树种活
北山上有一群辛勤劳动、植树造林的植树人。省金融系统护林员段国禄和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工作人员武晓东是植树人中的代表。
见到武晓东时,他正拉着一车树苗往山上赶。戴着眼镜、衣着整洁、笔挺的腰板,他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一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电力技术人员,与大山打了6年交道后,已成了专业护林员。拉着树苗,武晓东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奔上山。“这些树要抓紧时间种下去,不然成活率会下降。”武晓东说。
刚开始种树的时候,山上坚硬的羊脑石、红板岩是最大的难题,如何在这么坚硬的土层上把树种活,着实让人头疼。大家用铁钳和大锤在羊脑石和红板岩上凿出洞后,把树种进去,浇上水,可没过多久,第一批树还是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北山的特殊土层根本不存水,水刚浇进去,马上就流走了。为了存水,大家在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办专家的帮助下,在无纺布袋内装进营养土,把树种在无纺布袋内,放进树洞中,这样,终于解决了羊脑石、红板岩地区种树的难题。
北山日照强、蒸发量大,浇水一直是重要的工作。但山林面积大,刚浇过水就干了。为此,武晓东和同事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省力高效的工作方法,他们采用喷灌为林木浇水,不仅节省人力,而且浇灌质量非常好。因为这套方法科学有效,很快在北山上推广开来。
站在山上,看着绵绵细雨飘落进山林,这些绿树在武晓东眼中好像孩子般努力吸吮水分,努力成长。
段国禄:守护北山26年
段国禄不到十八岁就跟着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上北山植树,今年44岁的段国禄依旧坚守在北山上植树造林。26年的大好时光,他全部奉献给了北山,如今山上绿树成荫,这是他们用青春与汗水滋养的。
现在的段国禄是北山上最年轻的护林员,虽说最年轻,却是在山上工作时间最久的人。 18岁上山,一待就是26年。“现在的北山上没有人比我待的时间更久了。”段国禄说。
回忆起自己上山那一年,段国禄不由自主地摸着身边胳膊粗的杨树。
尕布龙与段国禄的父亲很要好。段国禄18岁的一天,尕布龙问他,是否愿意上山和自己去种树。就这样,段国禄跟着尕布龙上了山。
出力气对于勤劳肯干的段国禄来说并不是难事。可是上山后,段国禄有点蒙了:“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样形容当时的北山最贴切不过。“每天就是上山挖坑、种树、浇水。当时的北山上风大、土大,晚上大风一刮起来,帐篷就被吹走了,根本没法睡觉。白天地面被晒得发烫,穿着鞋脚都烫得不得了,饿了随便找个地方啃几口干饼子,还没等张嘴吃,就被吹了一脸的土。山上缺水,可一旦下雨,就无路可走了。”段国禄说起二十多年前,语气中依旧满是唏嘘。
段国禄回忆起尕布龙省长时,眼中充满了敬意与怀念。原以为是高高在上的省长,却朴实勤俭得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穿,尕布龙省长离开多年,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段国禄奉献到今天。
“那时候山上哪个地方最难干,省长就主动上。有的片区连林业专家都说是长不了植物的,可他就不信邪,带着我们一直干。”说起以前尕布龙省长带领大家种树的日子,段国禄眼中闪起了光。就这样,原本被认为不可能生长出植物的地区,渐渐绿了起来,以点带面,北山绿化初见成效。
绿色奇迹,是一步步干出来的
站在山上俯瞰西宁,城市脉络清晰,南北两山遥相呼应,像母亲的臂膀,环抱着西宁。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南北山已经是郁郁葱葱,满眼绿色,把周边绵延不绝的黄土坡隔开。风沙小了、泥水少了,西宁的人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氧气多了、植物多了,气候的改善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色彩。
什么样的精神与力量支撑着这些植树人一天天、一年年在这里守望与坚持?听到他们的故事,知道了他们的付出后,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字:信念。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南北两山植树人的理想就是一定要让荒山披上绿装,有了这种精神力量,他们的骨头就硬,意志就坚,办法就多,爬冰卧雪不觉苦,风餐露宿不畏难。再难,树,都能一棵棵种出来;再难,绿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