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绿化动态 > 绿化动态
绿化动态
海西,“生态之树”下的福祉

       在辽阔的青海高原,无论沿着公路还是顺着铁路一路西行,目之所及,绿色由浓变浅,越来越显得稀缺。随着苍茫的山峦、沙丘、荒漠在眼前掠过,这时无疑便已身处怀抱八百里瀚海戈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但是,随着海西州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迈向纵深,让海西留在岁月长河中的景象成为过往。在汗水浸润中的一丛丛林草,挡住了沙漠前移的脚步,连点成片的枸杞林成为固沙挡风的屏障。浓浓的绿色在将海西广袤的土地,点化的生动而饱含希望的同时,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带来蕴满福祉的“凉荫”。

       枸杞树绿了戈壁,“红”了产业

       在“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行程中,海西州依托林业建设项目,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农牧民增收、防沙治沙和生态农业的重点工程,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一起上,引导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采取补贴种苗、集中连片种植、配套推广滴灌模式等方式推广大规模枸杞种植。一株株枸杞树既汇成了生态资源,又成为海西农牧民手中的“摇钱树”。尤为重要的是推动成千上万的枸杞种植户,踏上了“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阶梯。

       随着德令哈市防沙治沙总公司经理史连奎,来到距离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不远的一处枸杞种植基地。眼前的枸杞林绵延向远处延伸,一眼望不到边际。深秋的枸杞种植基地已不见盛夏时一茬茬采摘枸杞、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只有不多人手还在枸杞地里采摘漏摘的枸杞。

       家住怀头他拉镇东滩村的村民祁生军,是枸杞种植基地常年聘用的员工。40多岁的祁生军说,他家4口人以前全靠家里的0.67公顷土地打出的粮食过日子。除了留下口粮,除去各种农资费用,家里剩不下几个“余钱”。五年前,祁生军来到枸杞种植基地打工,每年都可为家里挣来三万多元的稳定收入。看到枸杞在市场走俏时每斤可卖到40元,学到了枸杞种植手艺的祁生军,把全家种了多年的庄稼地变了个“花样”,在镇上的补贴下全部种上了枸杞。自家的枸杞地由妻子和兼着林业管护员的儿子照管,祁生军一边在种植基地打工,捎带着也为自家的枸杞“扑腾”出销路。几年下来,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的祁生军,早已铺下了厚实的“家底儿”。

       史连奎说,像祁生军这样的例子在海西州不是少数,枸杞种植带起的是一个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随着枸杞产业日益走向精深加工,在集聚的龙头企业带动下,这支产业大军越来越庞大,甚至带起了省内东部区域和外省区数十万计的农民走了进来。

       生态生产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

       一颗颗黑、红枸杞在海西的瀚海戈壁鲜活起来,枸杞地里的“林下经济”也次第登场,每年几十亿元的枸杞收入,无疑是一笔“生态巨收”,而与其同时凭借“青山绿水”在海西各地书写的“山水文章”,在起承转合中向百姓明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至理。

       距离海西州州府300多公里的都兰县,在以枸杞种植斐声域外的同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生态旅游业也开始悄然兴起。都兰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班玛才旦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都兰人,班玛才旦说,以前都兰县四面环绕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包括县城所在的察汗乌苏镇也是缺草少树,一场大风过后到处都是“灰头土脸”。这样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也就无从谈起。随着都兰县在生态建设风潮中提速追赶,都兰实现了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走出了一条生态防护、生态效益、群众增收的多赢之路。出县城南行6公里多的路程,沿坡而上是一座林木茂盛的山峦,在半小腰相对平坦的一块空地上,察汗乌苏镇下西台村村民朋毛多杰,2016年7月开起的“吉祥林长”牧家乐,处在这里的绿树环绕中。

       “以前我只是这块山林里的林木管护员,除了管好这里的山林,大把的时间是放牧和在少量的庄稼地里种洋芋。随着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镇上的接待能力也需要补充,在县上和镇里的引导扶持下,我在林地的边缘开启了‘牧家乐’经营起了藏家餐饮,夏天做生意,到了冬天就住在这里守护山林,又为护林创造了条件,两头都顾上了。”朋毛多杰平静的叙述里带着快意。

       从普通群众分享到的生态红利中,却让人分明感受和领悟到,只有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的模式中走出来,跟上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鼓点儿”,农牧民群众的脚下之路也能走稳走好。

       牛背上驮起的生态理念

       深秋时节,通往德令哈市蓄集乡公路两侧草场,在早晚越来越浓的寒意里已泛出淡黄。在公路的北侧,建在这里的“昆仑生态养殖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在路边十分招眼。

        比肩接踵建起的10余栋“牛舍”,在一片开阔地上十分壮观。这里饲养着常见的牦牛、福牛、黄牛,更多的是既便在牧区也为数不多的柴达木福牛。这种经过杂交优选出来的肉牛,看上去个头大、外形威猛。公司经理张凯说,柴达木福牛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草畜平衡,保护山草生态。并以生长周期短,肉质呈雪花状,与国际上的优质肉牛“有一拼”,其市场“身价”也是普通牛肉的几倍以上。

       张凯说,福牛的养殖主要是圈养,这就大大缓解了草山的承受能力。所需的草料除公司通过草场流转入股的方式,组织人员大规模的种植以外,还通过在牧区广为收购带动起草场业的发展。比起以前一年四季赶着牛群在草山放牧,既可以让养殖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又可以让草山在日渐萎缩中休养生息。

       在张凯开着饲料车均匀而快捷的为牛栏中的福牛输送玩饲料的闲暇,张凯指着一头体重约有上千斤的“福”牛说,一头牦牛长这么大需二、三年以上,而福牛不到一年就可以长成。生长周期短了,消耗的饲料也相对减少,直接受益的是福牛的养殖户,既保护了草场的生态,又因福牛在市场上的“好价钱”,让养殖户鼓起了腰包。对于其后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迈进,更能显现出福牛自身的“牛劲”